第202章
雕版印刷印书已经够了,但像邸报这类东西具有时效性,用雕版就显得浪费了,只是活字印刷如今还有很大缺陷,不说活字印刷排版需要工人识字,就是活字印刷的木活字和泥活字,报废率过高,拉低使用效率,铜活字又太贵,只能往铅活字靠拢。
墨也不能用现有的墨,但适用于印刷的油墨周肆一点相关储备知识都没有,可以说要发展成体系的活字印刷无异于从零开始,不过好在桥头县拿下过来,四面八方的人都往桥头县聚拢,人一多人才出现的概率也会增大,也是时候再招募一些工匠。
如果能攻破活字印刷的困境,无论是发布政令,还是兴文化,甚至说打舆论战都有莫大的好处。
“把县里的书生给我找过来。”周肆一个吩咐,下面自然有专门的人办事。
桥头县的书生没几个,县学都荒废了,自然别指望着桥头县的文化有多兴盛,整个祁州,原先也就鹿鸣府好一些,有个大儒在的山水书院。
不过要说没有书生也不可能,就是平民百姓没钱供孩子认字,在县里做买卖的富户总是有的,只是一般也不会让家里所有孩子认字。
到底在这个穷乡僻壤之地寻个能教认字的先生贵,商人也没法参加科举,家里嫡子学了字继承家业,庶子么,到时候分点家产寻个活即可,免得认了字还闹个家宅不宁。
眼下县里认字的大部分是进了学习班,一旦县里有新的政策出来,就要走街串巷,上山下乡给县里的百姓传达。
书生么,也有几个,这会大当家要书生,可不就把县里能算的上读书人的书生都给拉了过来,连街上那个已经上了年纪摆摊给人写信的写字老先生都给拉了过来,才叫屋子显得不那么空荡。
“大当家,叫我等过来可是要做什么事?”为首的是个老先生,跟杨夫子的年纪差不多,不过人就比杨夫子圆滑,半点没有读书人的迂腐,就是谄媚气多了些,秦襄这些读书人不是很看得上对方,毕竟人的学识也不怎么样,顶多给人当个开蒙先生,再高深的便不成了。
“我想在县里开办所书院。”小孩子入书院读书,也方便了家长有时间做活,一举两得。